当前位置:首页 > 探索 > 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“风起”,政策优势不减促产业复苏

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“风起”,政策优势不减促产业复苏

2025-07-06 00:27:03 [娱乐] 来源:投畀豺虎网

行业风口 | 新能源汽车下乡再迎“风起”,风起政策优势不减促产业复苏

南方财经全媒体 资讯通研究员彭卓 实习生夏婉玉 综合报道

近一个月新能源汽车指数跑赢大盘近20%

6月6日A股收盘,新能乡再A股上证综指上涨1.28%,源汽迎政收于3236.37点;深证成指上涨2.66%,车下策优产业收于11938.12点,减促创业板指上涨3.92%,复苏收于2554.66点,风起两市成交金额为11123亿元。新能乡再新能源汽车指数 (884076.WI)上涨3.03%,源汽迎政本月累计上涨8.62%(同期上涨1.82%),车下策优产业近一月上涨26.70%(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6.58%)。减促

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个股表现较好,复苏、风起、新能乡再、源汽迎政等多股涨幅近10%。

新能源汽车下乡、减征购置税,双政策刺激汽车消费

5月31日,工信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商务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,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。此轮汽车下乡活动至少涉及山西、吉林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等11个省份,参与车企有、上汽通用五菱等26家,囊括了70余款车型。

同日,财政部、税务总局也发布了《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》。通知指出,为促进汽车消费,支持汽车产业发展,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(不含增值税)不超过30万元的2.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,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。按国常会释放的信息,此次减征规模或将达600亿元。

图片来源:中泰证券

中邮证券认为,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被看作是政府提振车市、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之一,预计本次政策将带来增量100万-200万辆。受疫情影响,乘联会5月中旬预计2022年乘用车零售销量1900万辆,同比下降5%,通过购置税优惠等诸多新政策,预计全年国内零售可达到2100万辆,同比略有增长。

疫情逐步稳定,汽车产业链供应趋于正常

6月1日起,上海进入全面复产复工的正常生活状态。作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,上海的“复苏”为国内外汽车产业重回正轨注入一剂强心针。多家整车厂商目前已恢复双班生产制,各汽车销售网点也在陆续开门营业。

中泰证券表示,工信部提出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,深圳、上海等地先后出台购车补贴政策,随着各地疫情逐渐稳定,汽车产业链趋于正常,涨价潮行至尾声,叠加多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出台,供需两端同步推进将有效提振需求和市场信心。

认为,疫情好转供给改善,交付量大幅增长。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,新能源车市场在经历4月同环比大幅下滑后,5月迎来明显恢复。主要新能源车企5月销量环比均呈上升态势。汽车下乡支持政策,加大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,预计该政策有望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,带动整体销量进一步提升。

汽车板块投资策略:政策利好将加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

认为,汽车行业正在经历2015年至今的利好政策扶持力度最大且最为密集的阶段。当前 A/H汽车板块估值位于2020至今的均值水平;已消化了全年销量最承压影响,同时部分反映了政策预期。看好政策驱动情绪与估值修复、再至拉动基本面改善的板块性投资机会,预计预期差最大的或为合资车企。

海通国际认为,本次购置税减征力度较大,叠加新能源汽车下乡与地方密集出台补贴政策,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有望齐头并进,看好汽车板块迎来快速修复与反弹。建议关注高端布局程度高、燃油车销量占比较高与新能源车下沉市场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。

安信证券认为,本次购置税减征政策力度较大,短期将刺激燃油车销量增长;长期来看,新能源车有望凭借产品的持续高速迭代实现渗透率的加速提升。因此,在购置税优惠政策下,看好今年燃油车销量(或业务)占比更高、明后年新能源车销量(或业务)占比有望加速提高的整车(或零部件)企业。

机构关注个股

(601633.SH):长城汽车专利公开量达3710份、专利授权量达3256份,居中国民营车企前列。预计公司2022-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.49/156.57/188.78亿元,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22/14/11倍。

比亚迪(002594.SZ):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龙头,全产业链布局优势显著。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形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布局,从电池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再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,形成完整闭环,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。

(000625.SZ):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,拥有专业的汽车研发流程体系和试验验证体系,近年来,公司将软件能力和效率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,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,全力打造“新汽车+新生态”。预计公司 2022-2023

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.24亿元、84.95亿元,对应PE分别为13倍、12倍。

(报告来源:、中邮证券、华西证券、光大证券、海通国际、安信证券、首创证券;本文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刊载内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,不代表平台观点,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。)

(责任编辑:焦点)

推荐文章
热点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