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休闲 > 长期“沉浸式”戴耳机易患噪声性耳聋 正文

长期“沉浸式”戴耳机易患噪声性耳聋

2025-07-05 20:20:46 来源:投畀豺虎网 作者:探索 点击:669次

李欣月

33岁的沉浸式郭女士最近心烦意乱,她的长期双耳时常嗡嗡作响,到医院进行耳镜检查,戴耳却并没有发现耳部器质性病变。机易医生详细询问郭女士的患噪日常生活习惯和起病经过后发现,她的声性耳鸣原来与长期佩戴耳机有关,后确诊其患上了噪声性耳聋。耳聋

在通勤路上、沉浸式休息或入睡前调高音量听歌、长期追剧、戴耳刷短视频,机易享受“沉浸式”的患噪体验,这样长期、声性持续地使用耳机后出现耳鸣,耳聋极有可能是沉浸式噪声性耳聋所致。从门诊情况来看,随着现代生活中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增高,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群正在年轻化。

什么是噪声性耳聋

噪声性耳聋,是一种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耳聋,多为双侧发生,少数表现为单侧耳聋,起病缓慢。

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耳蜗内毛细胞(一种不可再生细胞)破坏,毛细胞一旦丧失,就会出现听力障碍。这种听力障碍最初只累及高频听力,此时患者的症状往往较轻,很容易被忽略,只有通过专业的听力检查才能确诊。初期的听力损伤是可逆的,但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延长,听力障碍会慢慢累及中低频,也就是常说的言语频率。此时患者会由于发现交流障碍等问题而就医,遗憾的是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,后期听力改善效果并不理想。

事实上,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更容易受到噪声影响,大到施工噪音,小到随身携带的音乐耳机,都有可能变成噪声性耳聋的元凶。一些特殊职业从业人员如割草机工人、建筑工地工人、KTV工作人员、飞机场引导员等,就不得不长期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,这类人群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听力。

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

前文提到的郭女士因出现耳鸣症状就医,后续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听力检查,结果表明:她因为通勤乘坐地铁,长期在地铁上使用耳机并调高音量,所以不知不觉患上了噪声性耳聋。

耳鸣是噪声性耳聋的常见症状,一般出现较早,为持续性的高调音,有人形容这种声音像蝉鸣音或电流声,总之是一种令人感到非常不悦的声音。

总结临床经验,有长期接触噪音史的人,在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要及时就医:

1。面对面交谈时,经常感觉听不清楚,要求对方重复;

2。接听电话总感觉周围环境太嘈杂,听筒声音小;

3。看电视或开会时,别人感觉正常的音量,自己听起来却比较吃力;

4。本来不是大嗓门,却开始不自觉地提高说话音量;

5。出现间歇性或持续性耳鸣;

6。在噪音环境中出现头痛、头昏、心情抑郁、血压升高等症状。

持续使用耳机不超40分钟

预防噪声性耳聋,关键是要注意减少噪声暴露,远离噪声污染源,避免长期处于高噪声(尤其是80分贝以上)环境中,必要时使用隔音或者防尘耳塞。在地铁等高密闭性的噪声环境中,尽量减少耳机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,若必须使用则建议选择头戴式耳机。对于入耳式耳机或蓝牙耳机,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40分钟,音量宜控制在60%以内。

出现噪声性耳聋要及时就医,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是银杏叶提取物、类固醇激素、乙酰半胱氨酸等,遵医嘱根据病情合理使用。对于已经造成严重听力损害的患者,原则上建议尽早选配助听器,以保护尚存听力,助听器的降噪功能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沟通质量。

除此之外,患者还应选择低盐、低脂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并且积极治疗原发病,尤其是要重视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治疗。

(作者:北京市第六医院耳鼻喉科医师)

医师提醒

确诊职业性噪声性耳聋

需要符合3个条件

我国针对职业性噪声性耳聋的防治出台了诊断和评估标准,患者确诊需要符合3个条件。

1。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;

2。纯音测听检查结果为感音神经性耳聋,听力损失呈高频下降型,双耳高频听阈≥40分贝;

3。根据较好耳语频(500Hz、1000HZ、2000HZ)的平均听阈做出诊断分级。

此外,对于非职业性噪声性耳聋的诊断,一般需要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查,主要是排除其他原因(如老年性耳聋、药物性耳聋、突发性耳聋等)导致的感音性耳聋,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噪声暴露史和检查结果做出诊断。

作者:百科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